提起红军长征,我们都多多少少都了解过那段艰难的岁月,那是中国历史上乃至全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红军战士们仅仅凭借双腿跨过24条大河,翻越18座高山,途径了14个省,一边与艰难的环境气候作斗争,一面与军队作斗争,完成了这一史诗级的创举。
在红军长征的两年中,陪伴他们的多是严寒、疲惫、饥饿、战斗,是野菜、树根、草皮,我们的革命先辈们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艰苦行军整整两年。
但是在这两年的长征途中也并非只有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个地方被称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在这里的时候是中军战士长征途中吃的最好的地方,红军战士直言“顿顿像过年”,这里就是位于甘肃的哈达铺。
在哈达铺不仅仅是让红军战士们吃好、喝好,同时,哈达铺在红军长征历史上占据重要历史地位,形成了重要的“哈达铺精神”。
1934年,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央苏区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然而就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过程中,中共领导人博古和德国员李德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在这一过程中红军连连失败,损失惨重。
在中央组建先遣队进行北上、西征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是同样面临了失败,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军被迫退出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长征。
1935年,红一方面军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到达了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成功会师标志着长征的结束。
此时红军人数也从刚出发时的八万多人仅仅剩下了七千多人,但是红军长征却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在这两年的行军过程中,红军战士们渡大河,翻高山,还要与敌人作战,吃尽了苦头,1935年9月,红军自北川行军的三个月里大多在人烟稀少的地区行军,极度缺乏的物资和恶劣的环境让红军战士们吃尽了苦头。
三个月后,红军战士们来到了甘南的哈达铺,哈达铺就像是上天送给红军战士们艰难行军的奖励。
哈达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的西北部,这里距离宕昌县34公里,人口稠密,交通发达,这个小镇有二十九个村落组成,近六千户人家。
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这里不仅农业发达,生产小麦、洋芋的作物,还生产中医药材,药材远销海外,也难怪这个小镇如此富庶。
战士们经过三个月的行军早已饥肠辘辘,迫不及待想要大吃一顿,领导的首长想的第一件事也是先解决战士们的吃饭问题,当天就安排了后勤部门的战士出门采买,发话饭菜管饱,还提醒他们不要撑坏了。战士们欢呼雀跃,包子、羊肉各种饭菜被端上桌,战士们美美地吃了一顿。
不久以后,毛主席和中央的许多领导也来到了这里,下令在哈达铺进行休整,战士们更加开心。刚开始,哈达铺的百姓们对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很谨慎,随后宣传部的同志给他们讲述了红军战士们的宗旨和原则,让百姓们放心。
伴随着越来越多红军的事迹在百姓中传播开来,百姓们对红军战士们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当地的百姓还会和红军战士们交流沟通,给红军战士们送来食物、饭菜,甚至邀请战士们去他们家中做客。
红军战士们几乎和哈达铺的百姓融为一体,那几天战士们每天都能吃上肉和各种新鲜的水果蔬菜,战士们之间见面开玩笑总会道一声“过年好。”
在哈达铺红军休整了6天,为此红军战士还为了不影响当地百姓的生活,约束战士们的行为颁布了《回民地区守则》,驻守在这里的官兵在逃跑的时候留下几百担的大米和白面,还有两千多斤的食盐,红军战士们在留出一部分后,都分给了当地相对比较贫困的百姓。
包括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以及维护群众利益,尝试民族区域自治,还包含了员战士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顾全大局团结合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哈达铺对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吃得好、喝得好,让红军战士好好休息了一番,也是在哈达铺,红军战士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毛主席在进驻哈达铺以后,在报纸上关注到了两则消息,一是刘志丹领导红军在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二是徐海东率领二十五军到达陕北,与刘志丹率领的红军胜利会师。此时毛主席也产生了去陕北,将陕北作为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
毛主席在与周总理、张闻天等几位重要领导人商量过后,确定了这一想法。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共一直是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甚至还想在中苏边境建立根据地,这一思想战略的调整,也充分展现了我党独立领导革命的信心,为以后的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红军长征创造了太多的奇迹,啃树皮、吃草根对于红军战士们是家常便饭了,因此富庶的哈达铺对红军战士们而言是多么的珍贵。在哈达铺中体现出来的我党领导人的战略思想的改变同样为红军后续的行军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像哈达铺这样的地方多几个该多好,可惜历史没有如果,红军战士们就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付出诸多才换去了长征的胜利会师,我们的革命先辈们付出诸多才换取了新中国的成立,才有了我们如今安稳的生活,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要不忘历史,永远惦念为革命付出的战士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